后汉书
《后汉书》是纪传体的东汉(公元25年~公元220年)断代史著作,一百二十卷,分为纪十卷、传八十卷、志三十卷。其中的纪、传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,志的作者是晋的司马彪,一般称为《续汉志》。
范晔,字蔚宗,顺阳(今河南淅川东南)人,生于公元398年,即晋安帝隆安二年,做过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,后升任尚书吏部郎。432年,宋文帝即元嘉九年,由于触犯刘义康,被贬为宣城太守。从此受到压制,便开始著书,但写完《后汉书》后,又卷入刘义康与宋文帝刘义隆之争,在元嘉二十二年被杀。司马彪,字绍统,晋宗室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,死于晋惠帝末年。
在范晔写《后汉书》之前,后汉史书已经有了很多种,从东汉的明帝到灵帝,经过班固、刘珍、伏无忌和蔡邕等几代人的努力,写就纪传体的《东观汉记》,主要记载光武帝到灵帝之间的东汉历史。后来,吴谢承、晋薛莹、司马彪和刘义庆等人都有著作面世。有了前人的成就,范晔便参考各家内容,融会贯通,写成《后汉书》。范晔原来想学习《汉书》,写成十志,因为被害而未如愿。由于范晔的著作叙事简明扼要,内容全面,所以其成就超过了前人,受到后世的重视。
《后汉书》纪、传的编次和《汉书》有不少区别,纪的最后一篇是《皇后纪》,相当于《汉书。外戚传》。皇后从传入纪,就是来自华晔的《后汉书》。此外,在《汉书》以外还创立了七篇类传,有《党锢传》、《宦者传》、《文苑传》、《独行传》、《方术传》、《逸民传》、《烈女传》,这些都是根据东汉现实、与风俗所写,有的类传成为后来人们学习的楷模。
在《汉书》中有《百官公卿表》,内容是西汉的职官制度,司马彪将“表”成为“志”,创立了《百官志》,记述东汉的职官制度。但该书的志中没有《食货志》,是一大漏洞,其内容在《晋书。食货志》里有了补充,介绍了此时期的经济状况。
现存最早的《后汉书》刻本是南宋时期的绍兴本,残缺五卷。后来商务印书馆加以影印,收进百衲本《二十四史》,缺的五卷用其他残本补充。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校本,以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南宋绍兴本为底本,校参考其他版本加以校正,同时吸取前人研究、校勘成果,参考价值较高。
后汉书 目录
- ◎ 邓寇列传第六
- ◎ 冯岑贾列传第七
- ◎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
- ◎ 耿弇列传第九
- ◎ 铫王祭列传第十
- ◎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
- ◎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
- ◎ 窦融列传第十三
- ◎ 马援列传第十四
- ◎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
- ◎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
- ◎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
- ◎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
- ◎ 申屠鲍郅列传第十九
- ◎ 苏杨郎襄列传第二十
- ◎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
- ◎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
- ◎ 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
- ◎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
- ◎ 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
- ◎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
- ◎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
- ◎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
- ◎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
- ◎ 班彪列传第三十
- ◎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
- ◎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
- ◎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
- ◎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
- ◎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
- ◎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
- ◎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
- ◎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
- ◎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
- ◎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
- ◎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
- ◎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
- ◎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
- ◎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
- ◎ 章帝八王列传第四十五
- ◎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
- ◎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
- ◎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
- ◎ 张衡列传第四十九
- ◎ 马融列传第五十
- ◎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
- ◎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
- ◎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
- ◎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
- ◎ 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
- ◎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
- ◎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
- ◎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
- ◎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
- ◎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
- ◎ 皇甫嵩朱雋列传第六十一
- ◎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
- ◎ 刘虞公孙瓚陶谦列传第六十三
- ◎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
- ◎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
- ◎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
- ◎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
- ◎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
- ◎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
- ◎ 文苑列传第七十
- ◎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
- ◎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
- ◎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
- ◎ 列女传第七十四
- ◎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
- ◎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
- ◎ 西羌传第七十七
- ◎ 西域传第七十八
- ◎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
- ◎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
- ◎ 光武帝纪第一
- ◎ 明帝纪第二
- ◎ 章帝纪第三
- ◎ 和殇帝纪第四
- ◎ 安帝纪第五
- ◎ 顺冲质帝纪第六
- ◎ 桓帝纪第七
- ◎ 灵帝纪第八
- ◎ 献帝纪第九
- ◎ 后纪第十
- ◎ 律历志第一
- ◎ 律历志第二
- ◎ 律历志第三
- ◎ 礼仪志第四
- ◎ 礼仪志第五
- ◎ 礼仪志第六
- ◎ 祭祀志第七
- ◎ 祭祀志第八
- ◎ 祭祀志第九
- ◎ 天文志第十
- ◎ 天文志第十一
- ◎ 天文志第十二
- ◎ 五行志第十三
- ◎ 五行志第十四
- ◎ 五行志第十五
- ◎ 五行志第十六
- ◎ 五行志第十七
- ◎ 五行志第十八
- ◎ 郡国志第十九
- ◎ 郡国志第二十
- ◎ 郡国志第二十一
- ◎ 郡国志第二十二
- ◎ 郡国志第二十三
- ◎ 百官志第二十四
- ◎ 百官志第二十五
- ◎ 百官志第二十六
- ◎ 百官志第二十七
- ◎ 百官志第二十八
- ◎ 舆服志第二十九
- ◎ 舆服志第三十
- ◎ 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
- ◎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
- ◎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
- ◎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
- ◎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