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史通俗演义

作者: 吕安世

  历代兴衰演义(原名《二十四史通俗演义》)

  版本:原书《二十四史通俗演义》有雍正间刋本,四十四回 。本书删去原先四十一至四十四回 (各朝年号丶儒家道德丶历朝各地物产丶历朝各地灾异风俗),另增二十回 ,总计六十回 。

  内容:原书一至四十回 记叙盘古开天至清兵南下统一全国之大事。本书由清康熙时期,平西王吴三桂绞死明朱桂王一事写起,至民国时期军阀混战,各派代表签订和约,将上海改为商埠一事止,着重在民国之事。

  清代雍正时人吕安世,根据北宋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、南宋朱熹的《资治通鉴纲目》及二十四史,编成本书。书的《凡例》中说;"是书悉遵《纲鉴》,半是《纲鉴》旧文。"这倒确是事实。辑录者所做的工作,就是把不相联属的内容和费解的字句"略加删订","统二十四史事实,说得原原本本;至其中条分缕析处,亦复一线穿成",因而成为一本演义体的书。原名《纲鉴演义》,后又改为《二十四史通俗演义》。因它"半是《纲鉴》旧文",就难言"通俗。"我们这次印行时,取二者而折衷之,称为"二十四史演义"。它的内容,正如《序一》中所说:"事事悉依正史,言言若出新闻"。因此,它实际是一种简明历史知识读物。在目前这类读物缺少的情况下,是可以聊备一格的。从这本书中,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明代以前历史的一个大概轮廓,特别是对历朝大政及其盛衰得失,能有一个概括的了解。诚然,这本书脱胎于旧的史书,而一部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。但由于帝王将相掌握了最高的统治权力,他们的所作所为,就关系着每个朝代的兴衰治乱,也就是关系着千百万被统治人民的命运。我们不难看到:一个朝代统治权力的动摇以至最后瓦解,往往都是由于统治者极端残暴腐朽,弄得天灾人祸,民不聊生。"赤地千里,父子相食"的惨景,酿成了"乱世英雄起四方"的局面。斗争的结果,旧朝瓦解,新朝产生,新的统治者代替了旧的统治者,对被压迫者往往不得不采取某些让步措施,使他们得到一点喘息的机会,于是生产又开始上升,社会又呈现出某些繁荣景象。但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的痼疾,到了一定时期,治又变成乱。这种现象,在史书上,在这本《演义》中、都归之为"天意",这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解释,我们切不可上当。但综观兴衰治乱之由,与帝王将相的品质作风、政策措施,尤其是用人行政,又不无关系,甚至关系很大。"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。"诸葛亮的这几句话,可以说明很多朝代的致治致乱之由。这类历史经验,即使在今天,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足供借鉴的。

二十四史通俗演义 目录

史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