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子语类
本书是南宋大儒朱熹与其门人对答的集录。全书共一百四十卷,由南宋末期的黎靖德编成,书的全名是朱子语类大全。朱子殁后,黎靖德收集其门人分记的语录(朱子所讲的话),将之编辑起来,并按其内容分类为二十六个项目。语类的内容生动,极具魁力。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,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,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,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。当然,朱子所说的话,常因时间或对象的不同,及抄录者理解力的不同,而有不少互相矛盾的地方。但是,想要深入了解朱子学派的思想,探寻其问题的本意,朱子语类乃是最宝贵的资料。
朱熹,字元晦(1130-1200),宋代著名理学家。“朱子”,是其门人后学对他的尊称。朱熹一生主要从事儒学的研究和教学,先后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、福建武夷精舍、湖南岳麓书院、福建沧州精舍等地聚徒讲学,从学者最多时达到数百人。朱熹授徒,循孔子“教学相长”、“诲人不倦”之法,鼓励弟子提问。而在师徒一问一答之间,尽得儒学性命道德之精微、天人事物之蕴奥,较之朱氏之经传,语更详明简要。朱门弟子,记录其师谈经、论事、明理之言,遂成“语录”。嘉定乙亥李道传辑廖德明等三十二人所记,为四十三卷,又续增张洽录一卷,刻于池州,曰“池录”。嘉兴戊戌,道传之弟性传续搜黄榦等四十二人所记,为四十六卷,刊于饶州,曰“饶录”。淳祐己酉,蔡抗又以杨方等三十二人所记,为二十六卷,亦刊于饶州,曰“饶后录”。咸淳乙丑,吴坚采三录所馀者二十九家,又增入不刊四家,为二十卷,刊于建安,曰“建录”。其分类编辑者,有嘉定己卯年间黄士毅所编一百四十卷,刊于眉州,曰“蜀本”。又有淳祐壬子年间王佖续编四十卷,刊于徽州,曰“徽本”。各本互有出入,又因翻刻不一,错讹间出。咸淳庚午年(1270),导江黎靖德集诸本之大成,删除重复一千一百五十馀条,分为二十六门,遂成定编,刊刻传世。
朱熹为有宋一代大儒,其哲学思想在宋代迄清末的七百多年中,一直占据统治地位,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。《朱子语类》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就是直接阐述其哲学观点的,因而对研究朱熹的思想,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。朱熹本人对编辑程颐语录有如下观点:“伊川在,何必观;伊川亡,则不可不观矣。”朱熹语录的价值,亦可作如是观。
今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,施以标点,简体横排出版,以供文史哲研究、爱好者及语言研究者之需。全书为问答体,凡问答之语,一律省去引号,以免重复使用引号。问语和答语之间空一格,以示区别。问语或答语中引用他人之语或引文,加双引号;他人之语或引文中又引他人之语或他书者,则加单引号。
朱子语类 目录
- ◎ 目錄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四 性理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五 性理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六 性理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七 學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八 學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九 學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十 學四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十一 學五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十二 學六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十三 學七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十四 大學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十五 大學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十六 大學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十七 大學四或問上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十八 大學五或問下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十九 論語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 論語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一 論語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 論語四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三 論語五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四 論語六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五 論語七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六 論語八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七 論語九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八 論語十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九 論語十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 論語十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一 論語十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二 論語十四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三 論語十五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四 論語十六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五 論語十七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六 論語十八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七 論語十九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八 論語二十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九 論語二十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 論語二十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一 論語二十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二 論語二十四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三 論語二十五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四 論語二十六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五 論語二十七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六 論語二十八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七 論語二十九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八 論語三十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四十九 論語三十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 論語三十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一 孟子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二 孟子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三 孟子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四 孟子四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五 孟子五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六 孟子六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七 孟子七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八 孟子八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九 孟子九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 孟子十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一 孟子十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二 中庸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三 中庸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四 中庸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五 易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六 易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七 易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八 易四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九 易五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 易六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一 易七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二 易八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三 易九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四 易十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五 易十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六 易十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七 易十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八 尚書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九 尚書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 詩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一 詩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二 孝經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三 春秋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四 禮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五 禮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六 禮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七 禮四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八 禮五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九 禮六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 禮七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一 禮八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二 樂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三 孔孟周程張子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四 周子之書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五 程子之書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六 程子之書 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七 程子之書 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八 張子之書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九 張子之書 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 邵子之書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 程子門人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 楊氏門人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 羅氏門人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四 朱子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五 朱子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六 朱子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七 朱子四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八 朱子五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九 朱子六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 朱子七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一 朱子八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二 朱子九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三 朱子十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四 朱子十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五 朱子十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六 朱子十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七 朱子十四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八 朱子十五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九 朱子十六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 朱子十七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一 朱子十八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四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五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六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七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八 本朝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九 本朝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 本朝四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一 本朝五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二 本朝六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三 本朝七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四 歷代一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五 歷代二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六 歷代三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七 戰國 漢唐諸子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八 雜類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九 論文上
- ◎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四十 論文下